返回上级>
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定要成为大学生吗?

我们耗费一个家庭的所有劳动和个人的整个青春,只是为了在职场上打败同龄人,成为更受欢迎的韭菜。

 
根据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刷新历史记录。摆在这1000多万毕业生面前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毕业之后去哪儿?
有的考研了,今年研究生报考人数457万人,而计划招生总数大概是110万;有的考公了,今年国考报名212万人,计划招录3.12万人;有200多万人,怎么走进去,就怎么走出来;更多的是找工作了。
截止到4月中旬,只有15.4%的应届生签了工作,考研、考公、上班都很拥挤;还要跟超过百万的回国留学生、双减和互联网大结构性下优化下来的种种人才竞争,这一届大学生确实不容易。
同一个问题的另外一面, 企业招工也很不容易,一个是人才结构性失衡,人社部、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2025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
另一个是大学生技能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只要你毕过业,就一定会有这种体会,不管你学什么,到社会中都得推翻重来,2016年清华和复旦30余名研究人员历时一年完成《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约有70%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实用性不强,大学毕业生技能结构与市场脱节,眼高手低、双方对工作的满意度都很低,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现在的毕业生数量远超需求,能力远弱于需求,但高考还在扩招,以后的大学生境遇会是怎么样,不难预测。
第一个趋势是大学生将不得不下沉,上不上大学的差别,以后没有以前大。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包含高职)的人口为2183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5.4%,只算本科及以上的话,有4756万人,占比3.44%;挺多的,但还不算多;美国大学文化程度和本科及以上的人口约为43%和25%。远远超过我们的15.4%和3.44%;我们还会像美国一样,大学学历更加普遍化,高学历陆续下沉,成为新的基础教育竞争。985、211双一流等次级标签也会更重要。
关于这种文凭的通胀,插播一个小知识:美国社会学家兰道尔•柯林斯提过一个刁钻的说法叫文凭凯恩斯主义。
他认为教育扩张的主要功能是抵抗生产过剩和工作不足带来的经济危机。也就是说,年轻人越早进入社会,政府就需要创造越多的就业机会。但如果在成为一个优秀甚至合格的大工人之前,你有一层一层的文凭需要拿,就给政府提供了缓冲的时间,当然,这不适用于我们。因为我们的各地政府都在抢人,巴不得你赶紧毕业去他们城市纳税和消费。
第二个趋势,是去做高级蓝领。
2021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提到,落实2020-2021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的任务。扩招200万人去学什么?就去学下面这1349个专业,全面覆盖了41个工业门类。重视职业教育,大学生蓝领化。也是发达国家已经验证的一条有效的道路,这两个趋势,每年都会被提起讨论。现在变成现实的可能性,空前地大了起来。因为我们大力发展制造业已经快成为国策。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发生。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曾经总结过,第四次工业革命对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原来我们大学是引领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的学术思想都走在了社会的前面。所有的人都对大学充满了崇拜。象牙塔就是由此而产生的。而当今21世纪,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社会走在了大学的前面,需求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我们的知识供给没有满足社会的需求。甚至我们的思想知识,都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社会之所以能走在大学的前面,是因为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快”,大学已经追不上了,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变化,技术更新,消费节奏等等。都变得比以前更快,而且越来越快。许多大学如果跟不上前沿发展,就只能保基础,就只能提供蓝领。当然蓝领也是同等重要的人才。这种情况下,大学教育系统的未来在哪里?
王树国校长提过这样的一个方向:回应世界、国家、社会的关切。简单来说,就是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面对人类的问题,要结合中国的发展和实际,回应国家的关切。也要主动融入社会的发展,发现社会的需求,帮助社会解决问题,总结一下就是“理想主义+责任感”。这个方向其实对应到了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三件事:职业训练、完整的人的教化和科学研究。从人的层面到技术的层面都要兼顾,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否则只能教育出工具人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具体怎么做,王校长举了美国欧林工学院的例子:这所学校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培养的人才质量在美国名列前茅。除了注重人文素养这种精神层面的事,实际操作上最重要的一点是“项目制教育”。
“如果这个学生说,我想在人工智能领域,在机器人领域改变世界,好,学生从入学之初,学校就和企业联合给学生立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学生自由选择的”。王校长讲到。
也就是说,这个大学的课程和实践都是由项目引导的。而不是越来越细的学科,欧林工学院项目制教育的成功,正好验证了纽曼在《大学的理念》里阐述的思想:一切知识都是互相关联的,心智的真正扩大,是这样的一种能力,即同时把许多事物视为一个整体的能力,分别把他们归入它们在宇宙系统中的真正位置的能力,理解它们各自的价值能力,以及确定它们的相互依赖性的能力。
经由项目制学习毕业的学生,除了具体的知识之外,还能获得一种附着于整个人生和职业生涯的可迁移能力。
我们再来整体看一下大学教育的问题。还有在这种问题下,年轻人的个人选择。刚才提过了雅斯贝斯的大学三件事,职业训练、完整的人的教化和科学研究。以前我们的大学体系,只愿意在第一件事情上面下苦工,而且职业训练也不纯粹,无论是考取更高的学历还是加强职业教育,仍然是为了取得“相对的身位优势”。依然是作为打败同龄人和在社会上立足的工具而存在,这更像是兰道尔•柯林斯的《文凭社会》描绘的样子。文凭通货膨胀,即说明文凭已经不再只是专业技能的证明。而已经变成一种人为强行规定价值的身份货币。
一个体系的改变,需要漫长的时间。作为大学生的个人,其实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互联网粉碎了学术机构的垄断,也意味着互联网为每个人提供了学习通道。不用学习但可以拿文凭,好好学习但没有文凭。这两件事,多数人会选择前者。
 




© 苏州全思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27861号-3